在2025年“楚怡杯”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高职组Python程序设计赛项颁奖现场,戴家乐手捧奖杯,声音有些哽咽:“能拿到这个奖,多亏周老师手把手教我。”台下,信息工程学院的师生们纷纷鼓掌,大家都知道,这份荣誉背后,藏着师生共同奋斗的日日夜夜。
作为潇湘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,周新丰扎根职业教育领域已有20余载。在他眼中,教书育人始终是沉甸甸的责任。每到备赛季,他就像拧紧的发条。竞赛规程发布后,他会带着教学团队逐字逐句研读,把竞赛要点、评分细则整理成十几页的文档。那些日子,他的办公桌上永远堆着厚厚的笔记本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、学生的薄弱环节分析,甚至连竞赛设备调试的注意事项都标注得一清二楚。

为了让学生有更多训练时间,他主动承担起深夜值班的任务。凌晨的教学楼里,常常能看到他办公室的灯光。有次临近竞赛,学生小王在算法优化上卡了壳,周老师陪他从晚上八点一直研究到凌晨一点,反复推演不同方案,最终找到突破点。教研会上,他总是认真倾听每位老师的教学建议,用红笔在笔记本上圈圈点点:“教学就跟编程一样,得多试几次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法。”在他的带动下,学院形成了每周集体备课、定期教学研讨的传统,老师们比着劲儿提升教学水平,教学质量稳步提高。
带戴家乐备赛时,周老师对学生既严格又贴心。每天早上八点,他雷打不动出现在实训室,检查学生前一晚的代码作业,逐行分析逻辑漏洞。有一次,戴家乐的程序运行结果总与预期不符,周老师带着他从变量定义、函数调用到数据传输,一点点排查,整整花了三个小时才找到问题所在。

不仅传授技术,周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。备赛后期,高强度的训练让戴家乐压力倍增,甚至产生了退缩念头。察觉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后,他没有直接说教,而是讲起自己年轻时参加竞赛的经历:“我第一次参赛,调试程序三天三夜没合眼,遇到的bug比你现在还多。写程序遇到bug很正常,人生也一样,咬咬牙就过去了。”在他的鼓励下,戴家乐重拾信心。
日常指导中,周老师坚持 “扶一把送一程”。他常说 “不能喂到嘴边”,教完方法就让学生自己琢磨,遇到难题再点拨。为了拓宽学生视野,他还邀请企业工程师来校分享实战经验,组织学生参加行业技术沙龙,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。
在学院里,周老师总用一件件小事温暖着师生的心。新老师入职,会收到他手写的指南,上面不仅有教学工作要点,还标注着食堂哪道菜好吃、周边交通路线等生活细节。有位新入职的李老师回忆:“看到院长写的指南,心里特别暖,感觉一下子就融入了这个集体。”
周老师习惯在课间和午休时间到教室、实训室转转,和师生面对面交流。有学生反映实训室电脑配置低影响学习,他立即协调资源,一周内就完成了部分设备升级;有学生提出希望增加课外实践机会,他马上联系合作企业,组织了多场企业参观和项目实训。
去年冬天,参赛学生小张半夜突发高烧。接到电话时,周老师正在批改教案,他二话不说开车赶到宿舍,把学生送到医院,挂号、拿药全程陪着,还垫付了医药费。直到凌晨三点,确认学生退烧后,他才放心离开。这些点滴关怀,让信息工程学院成了师生共同的温暖港湾。
这些年,在他的带领下,学院成绩斐然:学生捧回的奖杯摆满了荣誉室,教师团队多次获得省级表彰,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。但他更看重的,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。他常跟老师们说:“咱们教学生,不能只教技术,更要教他们做个有本事、有担当的人。”
学院开设了职业道德、职业素养等课程,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、技能扶贫等实践活动。在他的倡导下,学生们成立了技术帮扶小组,走进社区为居民解决电脑故障、普及网络安全知识。不少学生感慨:“跟着周老师,不仅学到了技术,更懂得了用所学回报社会。”
职业教育就是这样,既要教技术,更要育人心。他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,陪着学生一点点成长,在职业教育这条路上踏实前行。未来,他还会带着师生们继续努力,在平凡的岗位上,书写更多温暖的育人故事。
责编:梁媛 编辑:邱梦
来源:湖南教育融媒